每当看到书柜中的一个文具盒,就不由得回想起二十八年前的一件往事。这件事一直萦绕在脑海,铭记在心底,令我终生难以忘怀,成为我一生之中最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,至今历历在目。
那时候,我在西安读书。一天午饭后,我和往常一样,打了一壶开水,刚走到宿舍门口,就听见眉县的同学党文星在喊:“小平,有人寻。”我赶紧回头望去,一个瘦小的身影缓缓地朝我走来,手里提着个布袋子,显得十分吃力。我仔细一看,呀!是母亲来看我了。我急忙迎上前去,惊讶地问候母亲说:“妈,您咋来了?!”和我一个宿舍的班长常宏一听,也赶紧凑过来,我们俩陪母亲进宿舍。刚一进门,其他几个同学也都急切问候母亲,寒暄几句后便各自忙事去了。
原来母亲是刚从上海学习回来,专门绕道来看我。还没等坐稳,母亲就笑着问我,吃得咋样?钱够不够花?我忙着回答说好着哩都好着哩。
母亲这次去上海学习,是她一生之中第一次出远门,她在上海市图书馆培训了七天,只到南京路转了不足半小时,其它地方哪儿都没去。她在南京路上的百货大楼给我买了个文具盒,这个文具盒是蓝色的,塑料的,非常漂亮,里面上下两层夹着薄薄的海绵,摸着特别舒服。上面一层放钢笔、铅笔之类的,边上可放橡皮,下面那层可放米尺、三角板和量角器,就连放圆规的地方都设计恰好。我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,爱不释手。母亲笑着说:“这是上海最好的文具盒,我知道你肯定喜欢,就给你买了。”我问母亲:“贵吗?”母亲说只要你喜欢就好,不要管它贵不贵。
时间过得真快,不一会儿,同学们来喊我去上课。这时,母亲又打开布袋子,拿出一坛豆瓣酱,说这是上海人最爱吃的,同去学习的叔叔阿姨都买了,她得知后步行十多里路专程去给我买了一坛,并叮咛我,让我和同学们一起吃,都尝个新鲜。我心里暗暗自喜,这下可省几顿菜钱,就可以看场电影了。那时一张电影票一元五角,但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还是一种奢望。临走时,母亲又掏出一个手绢来,四折打开,是一叠十元的钱,十分平整,感觉是崭新的。母亲微笑着说:“这是一百元,你拿着,想吃啥,你就去买,不要短了精神,也不要委屈了自己,让人家笑话你。”我一边听着,一边看着母亲,心头涌起阵阵的酸楚。
说实在的,那时学校给我们每个学生每月21斤饭票,18元生活费,男生饭量大的再补10元才够一个月生活费。女同学大多用不完,都攒了下来。班上几个调皮的、脸皮厚的男生偶尔还伸手向女同学索要呢。我急急忙忙送走了母亲,刚进教室,就听到同宿舍的几个“小喇叭”已经开始广播了。看着同学们那羡慕的目光,我脸都红了。就那一坛豆瓣酱,让我们宿舍分享了三天,邻舍的几个同学也凑过来品尝了。大家夹馍吃得那个爽心的样子,让我想起了慈爱的母亲,她上海出差一趟,给自己连件衣服都没舍得买,把钱全部花在我身上,我的内心不由得感到万分愧疚。说真的,那时候每个家庭都不富裕,虽然当时我的父母是双职工,但我们家兄妹四人,父母还要分担老家的一些费用,所以,过得也挺不容易。多年来,这个文具盒我一直带在身边,像母亲一样一直陪伴着我,成为我怀念慈母的唯一寄托,我一直奉若珍宝,怕落一点灰尘,怕受一点损伤。每当我看到这个文具盒时,总觉得它是新的,感觉像母亲那样亲切。那一次是我和母亲谈话最多的一次,那一幕幕和母亲一举一动的慈爱之心始终镌刻在我内心深处,时时萦绕在我的眼前。
我把这个文具盒的来历讲给了我爱人,也讲给了孩子们,让他们都知道,母亲在我心目中的份量。 父母的教诲一直鼓励和鞭策我们兄妹健康成长,让我们快乐工作,幸福生活。这次三十年同学聚会,发起人倡议以《青春之歌》为题,每个同学写一篇散文诗或一篇文章,秘书长民录已经多次催要。我谨呈送这篇小文,响应倡议,更为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。愿我们谨记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这句亲情感悟的至理名言。不管你工作再忙,不管你贫穷富有,不管你身在何处,大家一定要孝敬父母,常回家看看,常陪陪父母。在此恭祝我们的父母身体健康!祝愿天下老人晚年幸福!
(作者:杨小平,陕西咸阳,现任咸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)